时间:2024-01-16
来源:作曲系 作者:王东旭
院长李心草带队作曲系师生赴泉州、汕头两地采风
时间:2024-01-16
来源:作曲系 作者:王东旭
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闽粤地区的传统音乐与风土人情,丰富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创作热情,2024年1月8日至13日,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率队,党委常委、党院办公室主任胡涌,中国乐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嵘赴汕头指导采风活动,作曲系主任高缨、党总支书记王雪薇、作曲系副主任胡廷江和青年教师温展力、韩昕桐、王东旭、马仕骅、周远、高晓彤带领2019级和2020级作曲系学生共赴泉州、汕头两地进行了为期6天的采风活动。中国乐派研究院教师林立策、佘一玲做行前采风内容培训并全程随行。
寻南音古韵 探潮乐之音
1月8日下午,师生们到达福建泉州师范学院,与音乐与舞蹈学院(泉州南音学院)的领导和师生们进行学习交流。学院院长陈恩慧、党委书记苏国柱、党委副书记陈秋娇、南音系系主任白志艺等多位领导参加了此次活动。学院南音研究中心,是海内外唯一以南音为研究对象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研究中心,为南音传承、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师生们观看了南音学院学生们表演的经典南音乐曲《春光明媚》与《一身爱到吾乡里》。陈恩慧院长与同学们一同为大家介绍了南音的发展历史、在现当代的传承情况、上四管与下四管的乐器编制以及南音工乂谱的记谱方式和含义,让师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南音特征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近距离感受南音之美。精彩的演奏与生动深入的专业讲解,激发了作曲系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两校学生在现场进行了热烈交流与互动。
1月9日,在泉州南音传承中心,师生们观看了泉州南音乐团的精湛表演,器乐合奏《霏霏飒飒》、清唱《望明月》、打击乐合奏《踏青》、器乐合奏《走马》,这四首不同编制和题材的代表性南音曲目,展现了南音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独具魅力的唱腔风格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1月10日,师生们走访了南音馆阁——晋江东石南音社、祥芝渔港南音社,更近距离、全方面了解南音在泉州的传承与发展。两个南音社都是重要的民间馆阁社团,在南音传承中颇具影响力。晋江东石镇南音协会会长、泉州市非遗南音传承人蔡长荣先生为大家介绍了社团的发展历史和贡献。师生们通过观看名曲《一间草厝》《夫为功名》《梅花操》《百鸟归巢》领略了南音传承人质朴、天然的演奏风采,体验了地道的民间文化。
从高校到专业团体,再到民间社团,师生们看到了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南音在现当代的保护和传播,感受到了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泉州另一个地方特色传统戏剧——高甲戏,也引起了师生们的广泛兴趣与关注。
1月9日晚,师生们在泉州歌舞剧院观看了高甲戏《围头新娘》。此剧作为福建省唯一参演剧目,在2024年全国新年戏曲晚会上曾轰动上演。该剧以海峡两岸跨海通婚为背景,描述两家三代人几十年间的悲欢离合,在继承传统戏剧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展现出“旧中见新,新中见根”的新时代文化艺术价值,对学生们在创作中如何处理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这一问题颇具启发。
师生们带着耳畔边的南音回响,奔赴此次采风的下一程——汕头。
首先到达汕头文化艺术学校进行观演和交流活动、汕头市委宣传部刘雨声、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校长张鹰、副校长陈向辉、原副校长王少瑜、艺术研究室主任徐伟进等领导陪同参加活动。大家一起聆听了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潮剧潮乐专业教学成果汇报音乐会。双方就最具代表性的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社庆》、潮州弦诗乐《浪淘沙》、潮剧《扫窗会》、潮乐“二四谱”吟唱《柳青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座谈。演奏家们对潮乐的演奏乐器、乐种与乐曲特色进行了详细介绍:二弦演奏家徐伟进为大家讲解了潮州音乐的七律音律,方言与地域对潮乐的影响以及一音三韵的特性音调;国家一级演员王少瑜介绍了潮乐特有的“二四谱”记谱,《柳青娘》的活三五调和潮剧中“字字皆活”的音乐特征;国家一级演员陈旭东介绍了潮州锣鼓的特色及三种不同的锣鼓组合方式,师生们收获颇丰。
观演和交流活动结束后,李心草院长进行总结,指出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离不开优秀的作品,而优秀的音乐创作应扎根于宝贵的民间音乐和文化,以《梁祝》《孔雀开屏》这两首广为人知的作品举例,充分说明挖掘民间音乐素材,并将其进行守正创新的重要性。李心草院长还提到基于潮汕独特的音乐文化、 “红色交通站”、侨批的历史等因素,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与汕头文化艺术学校的交流,建立“红色音乐文化实践基地”,共同担负起传播中国优秀音乐作品与民族文化的使命,推动民族音乐事业走向国际化的发展。
1月12日,李心草院长又带领师生们先后到达“汕头潮乐团”“潮阳笛套音乐传承基地“进行采风观摩。“汕头潮乐团”演奏员们热情高涨,为大家演奏了潮州大锣鼓《春满渔港》、潮州弦诗乐《狮子戏球》等八首潮州音乐代表作,使同学们对潮州音乐的分类、乐器及曲调风格有进一步了解。观看演出后,李心草院长总结指出,他提到方言对音乐风格、曲调甚至是音色的影响,研究地方音乐离不开对其方言的学习和掌握。从音乐发展历史的长河中看,音乐始终具有交流和融合的特性。只有深入了解民间音乐,才能以更丰富、广泛的表现形式将宝贵的音乐财富传承发展下去,这也是所有中国音乐工作者的重任与使命。相信不久的未来,将再次回到汕头,与音乐家们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在汕头采风的最后一站,大家来到“潮阳笛套音乐传承基地“,观看了国家非遗项目——潮阳英歌舞、潮阳笛套音乐,二者与剪纸共称为“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潮阳英歌融合舞蹈、武术、戏曲为一体,具有独特的节奏板式、脸谱妆容与队伍结构,带有鲜明的民俗风格。潮阳笛套音乐源远流长,源于古代宫廷音乐。当日,大家观看了大锣鼓《迎仙客》、苏锣鼓《灯楼》、古乐《闾欢》三首乐曲。它们情绪风格各异:古乐庄重、清丽,仍较好的保留了宫廷音乐的风韵;大锣鼓乐曲气魄豪迈,宏伟高昂;苏锣鼓则轻松活泼、风趣生动。师生们大饱耳福,意犹未尽。
福建南音、潮州音乐,作为中国最悠久的传统古乐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散发其独特的魅力与美感。如何在新时代下将其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每位文艺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践行。通过此次采风活动,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师生将会在未来音乐创作中融入自己更深入的思考和积淀。
踏历史足迹 扎根民族文化
此次采风活动,师生们还参观了多个博物馆和红色教育基地,从社会历史、民俗文化中更深入的走进民间音乐。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闽南民风习俗和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血脉关系,体会南音在此形成、发展和传播的深层文化背景。
在汕头,李心草院长带领师生们先后参观了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博物馆、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开埠文化陈列馆讲述了汕头开埠的历史脉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推动汕头民族文化与音乐的国际性交流。侨批是海外侨胞寄回国内的家书与汇款凭据,是了解潮汕历史文化的宝贵文物。每封侨批背后不仅承载着家事,还承载着一个时代与民族的记忆。红色交通线旧址见证了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艰苦奋斗史,隐秘而伟大的后方战线,体现了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奉献精神。这些故事题材和伟大精神未来都将是学生们创作的宝贵素材和源泉,将“讲好中国故事”扎根于心,落到实处。
采风接近尾声,李心草院长为活动作总结,嘱托同学们要保存好此次采风的记忆,将一路上所听、所学、所感“装进口袋里”,待日后为己所用;强调创作要乐由心生,以情动人,并鼓励大家要勤奋刻苦,耐得住寂寞,创作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院长的总结言简意深,同学们备受鼓舞。
踏寻历史足迹,扎根民族文化。此次采风活动作曲系与中国乐派研究院深度合作,体现了我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强化人才培养、丰富学生文化积蕴、深入实践激励创作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与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