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系举办“作曲家讲坛”第95期主题讲座

时间:2024-11-20

来源:作曲系 作者:石开元

2024年11月13日下午,作曲系第95期“作曲家讲坛”在教学楼703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荣幸邀请到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深圳交响乐团驻团作曲、《音乐创作》副主编姜万通教授,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场题为“母语语境下的中国音乐创作—我的思想观念与技术手段”的精彩讲座。讲座由作曲系副主任刘青教授主持。

在讲座正式启幕之前,姜万通教授援引了法国哲学家丹纳关于艺术作品的三大要素“民族(种族)、环境、时代”作为开场白,引出讲座的第一个核心主题——音乐中民族性与个性的关系。

姜万通教授认为,中国人既需要传统的、现代的、经典的、优秀的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但更需要母语语境下的中国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与多元化特征,在其多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恰如其分地融合了新与旧,巧妙地将现代音乐技法与传统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众多颇具个性又蕴藏深厚中国母语文化根基的优秀作品。姜万通教授指出,每一位作曲家的每一首作品都反映了时代、地域以及环境的特征。因此,个性不是空中楼阁,它建立在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基础之上,只有融入到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内涵,与其它民族比肩齐翼,才具有世界性意义。更重要的是,只有高品味、高品质的音乐作品才能凸显出个性。

姜万通教授讲座中的第二个核心主题是关于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与听众之间的关系。他提出音乐作品首先要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才能谈得上引领。作为作曲家,要找到自己的音乐语言,同时要为最广大的听众着想,写作他们听得懂的音乐,正所谓一方面要适应与符合大众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引领和提升大众的审美取向,不断推动国人的整体音乐素养,坚定中国音乐文化的自信心。

姜万通教授讲座中的第三个核心主题是关于音乐创作观念与技法的关系。他提出在思想观念上,要以母语为本,即以中国音乐语言为基础,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特征的音乐作品;在方法手段上,着重四个有机结合,即中外结合、古今结合、雅俗结合、术艺结合。

在实例分析部分,姜万通教授为同学们讲解了他创作的《中国狂想曲第一号》,乐曲采用“老八板”主题与中国舞曲秧歌为基本素材,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快板乐章。在完整听完这部作品后,姜万通教授分别从主题构造、材料发展、和声技术、配器使用、音乐形象等方面进行讲解,并向同学们强调要重视中国式的延伸、延展的主题发展手法,以达到音乐从艺术到技术上的母语文化统一。

在互动环节部分,同学们提出“在创作音乐主题时,究竟是依赖于理性分析还是感性驱动?”“在写作管弦乐作品时,是否必须先完成钢琴缩谱,随后再进行乐队配器?”等问题。对此,姜万通教授提出音乐创作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创作模式,而应根据作品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创作手法。而对于管弦乐作品的写作,他指出钢琴缩谱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他建议学生们在创作管弦乐作品的初期,要多利用钢琴缩谱进行辅助学习。此外,他还建议学生们多听多分析经典管弦乐作品,从中学习配器的技巧和音乐的结构布局,以及利用课余时间去听乐队排练,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真实的乐队音响,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讲座的尾声,作曲系主任高缨教授讲话。她对姜万通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强调本次讲座对于提升同学们的作曲技术和理解中国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并期待将来能有机会邀请姜万通教授举办更多系列讲座。

本场讲座深入探讨“母语语境下的中国音乐创作”,不仅与我校长期以来重视中国民族音乐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高度融合,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讲座,师生认识到音乐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这样的创作不仅能够促进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能让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